写在 25 岁生日

August 22, 2025

虽然足足晚了一周,但是我觉得还是值得记录一下自己的 25 岁生日。 走了这么久,也想借此机会停下来思考一下。

25 岁,奔三的路正好走了一半,这一年对我来说有两个主题:

  • find the rhythm,寻找生活的节奏
  • introspection,重新认识自己

分别对应向外延伸向内自省。 可以说前者在有意无意中提供了一些契机让我有机会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The rhythm

24 岁这一年,我完整地经历了从学校到社会的过程,虽然说还没有毕业,但目前已经彻彻底底地提前进入了社畜状态。 之前的实习经历让我觉得公司里面的事情相比学校会更加聚焦、精确、具体,但同时可能损失了一些可供探索的自由度,以至于我常常开玩笑说,工资是上班的精神损失费。 刚来现司的时候,我确实是这么觉得的,但和同事们共事一段时间后我重新体会到了科研和工作上的区别。 最主要的是,工作带来的正反馈是直接、快速而且相对可控的,只要把操之在我的事情做好,大概率是能收获满意的结果的,并且自己做的东西是真真实实能体现在产品的增长和优化目标上的。 即使没有,可能也只是少了 bonus,还有一定程度的保底 (大不了换个地方打工是吧)。 除此之外,上班实际上相对更自由和松弛,能自行掌握时间,比较彻底地区分上班和下班的状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里的同事都很强很好,跟他们共事真的很舒服;而且被他们认可的时候真的能收获很强的愉悦感。

而科研的进展和成果则取决于很多因素,获得正反馈的周期也要来得久。 更重要的是,对于我现在这个阶段,科研生涯可能已经定型了,处于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最终的成果可能也就那样了。 但即使是这样,在学生生涯的最后两年,我似乎还是想挣扎一下,因为如果之后要工作 30 年,我想在这两年再享受一下科研的氛围。

Introspection

理解、创造和分享让我快乐。 出于工作和兴趣的缘故,我经常会去深入地理解一个复杂的系统,我发现这个过程真的让我感到快乐 (特别是那些人迹罕至/少人问津的目标, uncharted land)。 同时,我也开始将自己的理解记录在 wiki 里面,在学生时代我其实是不太喜欢记录笔记的 (无论是纸质还是电子形式),但在 LLM 时代,我觉得公开留下文本形式的各类笔记/想法记录是很有必要的,说不定几年后 AGI 真的实现的时候能让他分析一下这些语料,生成一个 ditigal twin 版本的我 😂。 我也开始打算参加各类线下的技术研讨,包括作为讲者参加今年 10 月份的 PyCon HK,以及作为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今年 9 月在上海的 PyCon China

学会接受 unexpected results。 这一年我觉得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接受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称心如意,很多时候一件事的结果并不是取决于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我明白了自己能做的就是专注操之在我的那部分,尽力而为,同时在心理上接受一件事情的最坏结果,做好预期管理。 如果一件事情的最糟的情况自己都能接受,那就坚定地去做吧!

此外,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有责任去托举和承担你的坏心情,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人没有责任和义务为你的难过做出举动,而时间可能是唯一但最有效的解药。 就是说,除了自己消化非预期结果带来的坏心情,其他举措可能都只是暂时性的。 当然,这个过程也是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最终你会迎来一个更成熟的自己。

一点点展望

总的来说,在 25 岁这年,我认识并且接受了自己是个普通人的事实,但同时也积极地认识自己,并且向外扩展和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我想立下几个 flag,一个是在新的一岁多读读书📖,而且尽量是非技术类型的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另一个是尽量多认识一些不同背景的朋友,尝试更多的社交机会,能够有更多机会跟大家交换意见。 希望明年的生日回头看的时候,能够自豪地告诉自己这些 flag 都已经拔掉啦。

最后,就以周五下班前在公司看到的同事买的花来结束今年这个回合吧。

最后,就以周五下班前在公司看到的同事买的花来结束今年这个回合吧。